• 30.50 KB
  • 2022-05-31 12:06:51 发布

班级管理与精神关怀论文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班级管理与精神关怀内容提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实现班级管理高效率。首先我提出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只依靠班主任自己,要结合教师集体,团、队、班委,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然后我强调班主任在具体管理班级中应依靠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来完善管理。从三方面来论述:一、加强心理沟通,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三、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关键词:激励理解尊重心理沟通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班级的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是不行的。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班级管理要卓有成效,就需要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没有良好的教师集体,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也就不可能把班级管理好。其次,要做好与团、队和班委会的协调工作。班上的团队组织和班委会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是班级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要争取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班级管理者应经常同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家里和社区的表现,主动向家长和社区反映学生的情况,反映班级和学校工作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支持。好的班主任不应该长期靠人来管理人,而应该是依靠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来完善管理,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加强心理沟通,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首先,要公正无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怀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条件。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追求和达到的成果,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制订班级远、中、近努力目标,以及小组、个人目标。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的过程。再次,要经常运用各种激励的教育方法。如“强化激励” ,它是指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和以批评、处罚为辅的负强化。前者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后者则是对不符合客观要求的心理或行为起抑制作用,但往往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效率。强化激励应以前者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最后,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管理思想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行动,创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适时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而“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教育的艺术在于善激励,班主任如果能恰当适时的运用激励手段,对于班级的良性发展一定大有好处。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1.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处理师生之间的问题,让他们学会理解老师,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教师在批评语言的运用上,多采用说理教育法。站在学生的立场讲话,会使学生真实感受老师对他的关心,会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从而便于班级管理地有效进行,又不至于因伤害性语言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益于其人格的良好发展。2.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 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三、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个性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学生天生是具有差异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学校个性化的教育是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施教。它有三个特点:满足需要,发展兴趣,实现潜能。1.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 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2.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传统的班级管理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地规范和匡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和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这显然是一种过于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更应是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树立自信的过程。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中的有些孩子,自立性差,又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做事任性,而且盲目乐观;一旦遭遇失败,便沮丧不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建立“我能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差工作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教师来说,转差的难点不是弥补后进生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而是如何驱散他们心中失败的阴翳,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体会做人的自尊,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意识。在工作中要慎用惩戒,淡化奖赏,强化平时的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我们要重视对学校教育活动过程的研究,要及时掌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思想行为的细微变化,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我们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开展“三好” 竞赛活动(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老师们精心设计量化措施,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你关注的焦点仅仅是结果,对于后进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研究学生心理,加强情感投入,使我们的教育服从或服务于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这一最终目的。3.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内疚感”的效应内疚感是个体在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或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失时,个体做出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动机的感情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由于做出过失行为而产生“内疚感”的被试者,与没有产生“内疚感”的被试者相比较,前者更加乐于服从他人的需要,愿意主动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那些因自己的过失行为而受到损伤的人。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内疚感”的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善于唤起学生的“内疚感”。一旦学生出现了错误行为,就要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甚至给他人造成了损害,把他从无意识引发到有意识状态,一唤起他的“内疚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说服、明理、示范、假想、类比等方法巧设情境,引发“内疚感”。第二,善于保护学生的“内疚感”。学生的内疚感唤起之后,教师要注意保护。但有的教师却不注意这点,当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时,就当众大骂其“笨蛋”、“蠢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态度的蛮横、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等不科学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反应从“内疚”转向“逆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给他改过的机会,用鼓励的话语、亲切的目光热情期待着学生的进步。第三,善于利用学生的“内疚感”。内疚感的存在,特别当学生给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自愧自责的心境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促其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加以补偿。例如学生打碎了玻璃,由于内疚,干活时就格外地小心仔细。教师要及时施以激励地手段,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健康地心理。在教育中最有效地教育方式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利用学生的“内疚感”就是促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班主任工作更应该是一门科学。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刻地认识把握育人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简单粗暴的、低能效的育人方式彻底销声匿迹,真正地从心理上为学生“减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够全面适应现代化生活的人。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境界。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