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2-05-31 12:06:5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湖南龙山高级中学彭胜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一、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前中学生的异常行为,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一些:依赖型:凡事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遇事优柔寡断,总是依赖别人作决策;生活中自己不能独立自主;学习中不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偏执型:不相信他人,嫉妒、蔑视他人,自我评论过高;常常怀疑别人居心不良,敏感、多疑,不经证实,便怀疑同学的忠诚与诚实,无端害怕别人,利用他人信任来反击他。虚荣型:这种学生往往家庭生活比较好,表现自高自大,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筹,常常自吹自擂。家庭差的同学常有逆反心理,嫉妒心、虚荣心强,特别爱面子。这些学生往往言行不一,办事不可靠,发展下去对学习和工作很不利。自恋型:这类学生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对批评极为敏感;喜欢指使他人,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阳奉阴违型:表面上对老师、家长、班干部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背地里却又故意拆台,暗中捣乱。这种类型的学生表面上老老实实,背后却搞小动作,常常成为班级活动的阻力。5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学习繁重、压力过大——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学习繁重、压力过大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因素。有资料显示:学生是精神压力最大的中国人。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使得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名目繁多的考试,接连不断的模拟,使得学生苦不堪言。还有,补课、交费、好差班、文理科、做不完的作业,或高或低的名次. 2、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因。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上发育还未健全,他们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调查,中学生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中学生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学生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等症状,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二、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和调整上述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边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应该能够得到引导和调整。1、让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5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动机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程度的也存在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活动中,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班主任要更多的给他们关爱和信任,因为学生的自信来源于信任,来源于鼓励。首先,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为此,本人在班上组织开展“寻找竞争目标”、“进步之星”,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形成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可以创设一些让学生能自我表现、展露才华的表演机会。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多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此外,还经常引导学生多进行比较,正确评价自我,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引导学生善待生活,培养坚毅、乐观的性格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在挫折面前惊慌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发展形成消极影响。作为班主任,除了疏导学生心理外,还应帮助他们学会营造积极心态,因为人活的就是心境。5
如何营造积极的心态,本人认为合理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找家人或朋友倾诉;独自内省;听音乐、看电影以分散注意力;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等。“身”方面如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打打球,跑跑步,或进行体力劳动,做最喜欢做的事,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3、学会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中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在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这样不仅能建立深刻而持久的友谊,成为中学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归属感。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对此,本人觉得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和学生间、同学与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班集体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5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不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临难不退、临危不惧、临考不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