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发言稿2015.doc 12页

  • 34.00 KB
  • 2022-05-31 12:51:10 发布

家长会发言稿2015.doc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绥师附小教育主题交流会发言材料非常感谢附小的领导以及我们三一班的班主任刘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或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座的领导、老师或家长朋友们批评指正或私下进行交流。教育是一种人类文明传递的活动。如果从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理解教育的话,教育其实就是促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心理上积极健康,人格上健全丰盈,社会生活上学会适应的活动。为什么我要给大家讲这些呢?因为我们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有偏差。教育的内涵,其实很宽泛,它着眼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与人生幸福,着眼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很多人,对教育存有偏见,将它功利化,认为它就是为孩子将来谋一条出路,找一个饭碗。其实,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一个人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让一个人能通过接受教育找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如果我们对教育内涵理解上有偏差,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就会走弯路,走错路。比如我们一些家长常常简单地将“教育”等同为“学校教育。”因此,就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我无关,我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搞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孩子吃饱穿暖,督促孩子将作业做完。再比如还有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读书识字,就是学习课本知识。学生来学校,就是你为了学知识。正因为如此,在这些家长心里,教育的责任全在学校,教育的内容只是课本知识,教育的质量也就只论成绩高低。家长们,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民族、家庭、个人未来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好的系统工程。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用全面、均衡、健康、持续发展的思维,来实施我们的家庭教育计划。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性格与气质尚未定型,精神人格尚未健全,可塑性很强,模仿能力也很强。家庭又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他们很容易受到我们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孩子将来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就看我们给了他(她)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一个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影响,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常说,某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态度,一看就像他(她)们一家子的!可见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责任。那我们该怎么样做好家庭教育呢?是不是就是督促孩子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呢? 作为家长,我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通过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道德实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如何说话、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为人、学会如何生活。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指责指责,是教育的大敌。指责,像一把刀,它会将我们的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刺得粉碎。它会让一个人产生逆反心理,也会抵消一个人对错误行为产生的懊悔和自责心理,还会造成情绪和心理上对指责者的自然抵触。我们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犯的一点小错误,动不动就指责,甚至打骂。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一个生活在指责,打骂环境下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有暴力倾向。一个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指责的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一定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育,首先要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请用尊重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孩子,不要将暴力加在孩子的身上心上。他们的心,很脆弱,他们心也很敏感。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否定性评价,也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很严重的创伤,更不用说打骂了。犯错误的时候,其实正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啊!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处理得当, 那么他犯的一次错误,也许就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进步;反之,就会让孩子在错误里迷失自我。其实,我们孩子们现在所犯的一些错误,在我们小时候也犯过。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心比心,用爱和鼓励去引导孩子纠正错误呢?包容是一种美德。爱,是教育的灵魂。二、不要包办现在我们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家长视孩子为掌中宝,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自然是细致入微的。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让爱变成“溺爱”,不能将帮助变成包办。我们有些家长,孩子十几岁了,还不会洗头,还不敢用暖壶倒水喝,还不做一点儿家务活。之所以这样,其实都是我们做家长的溺爱孩子了,将早应由孩子做的事我们包办了的结果。如果这样的现象不改变,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一个废人,变成一个不会独立生活,总是依赖大人或别人的无能、无用之人。曾经有过一个报道,说一个考上了清华的大学生,因为不会独立生活,没有能力照顾自己而被学校开除。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因为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被学校开除。家长们,这些例子绝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说,我们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不要包办。家庭,也是学校;生活,就是课程。 三、不要失范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的一言一行,会无意中变成一支笔在这张纸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如果你的行为举止是文明的,性情是高雅的,为人处世是正派的,生活能力是较强的,那么你的孩子从小受你的影响,也会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你张口闭口就是脏话,动不动就发脾气,一天就知道喝酒、抽烟、赌博,生活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那么你的孩子受你影响,也会学这些本领,步入你的后尘。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还有一种说法,说要培养一个有贵族气质的人,至少得用三代人。可见,家风的传承与影响,对一个人的培养和发展有多么漫长和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既是一种行为与技能的培养和传承,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塑造。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塑造是我们真正需要去用心去做的。以前看过一本书的漫画:一个教授或国学大师嘴里叼着一根烟,周围围着一群学生。讲的其实是所谓大学教育,就是一群学生整天围在大师们周围,接受一种行为与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家长们,我们可能不是大师,但是我们都是能影响孩子的成人。我们一定要尽力当好榜样,不要失范。四、不要强权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却和我们大人一样都有尊严。我们做家长的,有时候难免会用命令的方式,强迫的方式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我们命令孩子去学习。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更平等、更亲切的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情。有的家长可能说,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不用强迫的方式他们不听话啊!其实,孩子不听话,是我们的过错,是我们没有让孩子学会听话。我们用霸权的思想和行为,一次次地在孩子的身上实践,时间长了孩子会在性格上变得软弱或倔强,在人格上会变得麻木或叛逆。当有一天你发现孩子成了一个懦弱的人或一个偏激叛逆的人,后悔就迟了。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不分年龄、性别、贫富贵贱。互相尊重,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持续交往的前提。尊重别人,是一个的美德。你对你的孩子,以礼相待,懂得尊重,那么收获的不仅是他对你的尊重,也会让他学会尊重别人,与人相处的秘诀。所以,请对你的孩子温柔一点,宽容一点,尊重一点,学会和他(她)沟通、学会和他(她)时时处处共同体验亲子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五、不要强求这里的强求,是指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名次的过分追求。可能有人会反对我的观点和看法,会反问我“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得好成绩,取得好名次吗?” 我告诉大家,我当然和大家一样,希望我的孩子考出好成绩。但是,假如孩子没有考好,或者在学习上很吃力,总是考不出满意的成绩,怎么办呢?是不是我就认定我的孩子笨呢?或者我就采取某种高压措施,硬逼着孩子去训练,追求好成绩呢?不,我不会这样。早在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家长们,孩子的智力发育是有迟与早的区别的。今天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不代表将来成绩一直差。我们的孩子可能在学习成绩上不怎么样,但可能在音乐、舞蹈、体育、象棋、管理、创新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长。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目前还没有发现我的孩子有任何特长,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问问自己是不是伯乐,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其次,我们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花朵慢慢长大,千万不要急躁不安,揠苗助长。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孩子未来在社会上打拼,在社会上成就事业,靠的绝不是分数,起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思想、品德、性格、习惯、能力、人际等因素。所以,我们对于孩子们的成绩,一定要理性面对和认识。不能只关注成绩,简单地以分数来评价孩子。有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在班级里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往往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更容易成就不凡的事业。以前还看到过一组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人以上。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我们算一算这个年龄正是孩子上六年级的年龄;其次为14岁(22.7%),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初中毕业的年龄。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说明女孩更脆弱,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关爱。讲到这里,我想再顺便说说分数。我们家长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聊学习问题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分数高低。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认为很正常,我个人则认为不太正常。今天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不知怎么回事,考试的平均成绩都普遍很高。100分的考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很容易就上90几分了。所以,就出现张家的孩子,考了第一名是100分,李家的孩子考了96分,可能是第10名,考上85分的同学,可能是倒数第几名了。我曾经和一些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们认为之所以现在的平均成绩普遍高,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理由当然是接受教育的年龄比我们那个年代大大地提前了; 掌握知识的途径比我们那个年代广泛了,接触的知识更丰富,获取知识更容易——所以成绩自然就好了。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我希望大家,能就此问题进行一番思考。作为家长,我很无奈。有时,我真想对孩子说,女儿你能考上85分以上,爸爸认为就是不错的成绩,我就很满意了。但是,我又不能说啊,因为平均成绩都是90几分,如果考得了85分,那么她就有可能成为班里的倒数第一名或倒数第几名了。到那时候她的同学会怎么看她呢?她自己会怎么评价自己呢?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丢掉最为宝贵的自信,甚至会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自尊心将会受到伤害,在幼小的心灵里可能,甚至肯定会播下自卑的种子。所以,我看着她每天忙忙碌碌,心疼却又无能为力。我想,我们所有的老师也许也会感到无奈。我曾在基层中学当过10年的教师,深深地感到老师这份职业的光荣和伟大,尽管离开讲台已6年了,但还是很怀念只有老师所能体会到的收获希望的那份幸福。不过,我更为我们所有的老师们,感到难过和悲哀。辛苦不说,压力大不说,关键是活得不轻松!精神上的压力太大。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对于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我常想大多数老师是不是也和曾经的我一样,整天面对着几尺高的作业,像面对着一堵堵在心里的墙,憋着一肚子的无名火,却没地方发泄。倒不是老师们怕辛苦,其实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头吃苦受累的牛,明知不能这样做,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着鼻子走,无法解脱,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我们有些不明就里的家长,有时觉得孩子作业多,可能会将矛头指向老师们,认为都是他们布置多了。家长们,我告诉大家,你们错怪老师们了,根本不是老师们造成的。孩子们作业越多,老师们的负担也就越重啊!老师们要全批全改这些作业,该付出多大的辛苦啊!付出那么大的辛苦,却得不到家长们的理解,那该是多么的委屈和痛苦啊!我认为,现在学校出现作业普遍较多,老师负担普遍较重的问题,本质上说是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考指挥棒强化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我们国家大多数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其实不懂教育,却为了在高考、中考的竞争中谋求政绩,一方面采用死板教条的行政命令去干涉教学,干涉学校管理,比如,规定一学期各科书面作业量必须要不少于多少次;比如硬性要求各科教材配发的几本练习册学生们必须全部完成,并要求老师们全批全改等。这些死板、僵化、落后的量化管理制度,用在一个个鲜活、独特、发展中的孩子们身上,结果就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毁掉了孩子的个性,压垮了孩子的潜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将趋向于千人一面,高分低能。对于老师们 来说,大部分精力都被完成量化任务指标所耗尽,灵活、自由的尺度被无情剥夺,教育教学的乐趣也在重压之下,所剩无几了。老师和学生,都像机器,都在流水线上奔忙。当然,不是老师们怕辛苦,关键是这样的劳动,失去了被尊重感,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另一方面现在各地又都拿升学、统考成绩作为主要指标去考核评价学校,从而造成区域内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应对考核、争夺生源、赢得声誉而陷入追求成绩,追逐名次,赶鸭子上架,灌输教育的怪圈,无法自拔。学校如果不这样做,就考不好;考不好,考评就差;考评差了,声誉就差;声誉差了,生源就差;生源差了,学校就垮了。如此恶性循环,我认为这就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当然,也有不少学校,比如我们的附小,还有我们的实验中学,通过诸如社团课、美术展台、校园艺术节、艺体兴趣课、周中心文体活动等一系列丰富的兴趣特长教育展示活动,发掘和培养孩子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发现、认识和提升自我。这无疑是一些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进步举措,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好的方向。现在,中考、高考中对学生的体能和体育技能的要求更高了。我看到实验中学各年级的学生现在天天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强度的锻炼。还有我们附小,特别是我们三一班的老师,在课堂上 能够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征、天资禀赋、心理状态,实时地进行鼓励、引导、肯定、表扬,让他们更健康、更乐观、更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能够遇上这些老师,是我们孩子们的幸运。学校开设的足球、腰鼓、书法、剪纸、绘画等兴趣活动课,也能培育和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些创新举措和进步活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抵消目前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还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在此,我谨代表我们三一班的家长们,对我们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有了这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有了这些老师们为孩子们献出的爱的教育,我相信孩子们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中国教育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最后我想说,讲了这么多想法,对大家不一定有用,仅供参考。其实,最好的教育方法,永远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而是适合自己孩子实际的教育方法。也讲了一些我本人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担忧,或者说一己之见,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或者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明辨,也欢迎大家能与我交流探讨。今天的发言,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吧!谢谢大家!

最近下载